1722年,康熙病重,宣隆科多觐见:“爱卿,你给朕陪葬吧”。隆科多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:“谢主隆恩”,出宫后就转入了一个巷子消失了。
康熙六十一年,朝堂上暗流涌动。作为大清朝最具权势的外戚,隆科多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。
隆科多是孝诚仁皇后的亲弟弟,而他的庶妹也在后宫为妃,这样的家族背景让他在朝中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大量重臣与他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,还有不少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的门生。
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,隆科多的态度至关重要。他的一个决定,就可能左右大清朝的储君人选。
康熙对这位重臣的态度始终十分微妙。一方面,他提拔重用隆科多;另一方面,他多次警告隆科多要远离佟佳氏家族,不要过分依仗家族势力。
这一年冬天,康熙突然下了一道震惊朝野的圣旨。他宣布让隆科多在自己驾崩后陪葬,这道圣旨如同一记惊雷,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。
表面上看,这是一道荒唐的旨意。但在康熙的精心布局下,这实际上是一个多重考验。
首先,这是对隆科多忠诚度的试探。如果隆科多真有二心,面对这样的死亡威胁,必然会采取某些行动来自保。
其次,这也是皇权对隆科多的震慑。无论他权势多大,生死都掌握在皇帝手中,这是一个极其鲜明的信号。
最重要的是,康熙在等待一个特定皇子的求情。这道圣旨就像是一个引子,谁为隆科多求情,隆科多就会把自己的政治筹码押在谁身上。
这个布局展现了康熙高超的政治智慧。他深知朝中局势错综复杂,新帝登基之初必定需要强有力的支持。
通过这道看似残酷的圣旨,康熙不仅测试了隆科多的忠诚,震慑了他的嚣张气焰,更为新帝铺平了道路。他在为即将到来的权力交接做最后的准备。
这场精心设计的政治戏码,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徐展开。隆科多的每一个选择,都将影响着大清王朝的未来走向。
康熙下达陪葬圣旨后,朝中最先有所行动的是四阿哥胤禛。这位日后的雍正皇帝,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
为臣子求情在当时是极其冒险的举动,尤其是在储位未定的敏感时期。但胤禛还是选择了上谏康熙,这一决定改变了历史的走向。
康熙对胤禛的求情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反应:不仅立即收回了陪葬的旨意,还将隆科多提升为顾命大臣。这个任命意味深长,实际上为胤禛日后登基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隆科多获得赦免后,立即表示对胤禛的忠诚。这个选择证明了他的政治智慧,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,胤禛确实是最有希望继承大统的皇子。
康熙驾崩后,胤禛顺利登基,成为雍正皇帝。在这个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,隆科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作为朝中重臣,隆科多帮助雍正稳定了朝局。他的支持让雍正能够迅速掌握朝廷大权,避免了新帝初立时常见的动荡。
雍正对隆科多的倚重体现在方方面面。他不仅将隆科多任命为大学士,还让其承袭一等公爵位,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朝廷中是极其罕见的。
更为特殊的是,雍正在朝堂之上称呼隆科多为"舅舅"。这种亲近的称呼打破了常规的君臣礼节,显示出雍正对隆科多的特殊信任。
雍正这样做有着深层的考虑。他的生母身份并不显赫,但他是在皇后佟佳氏的抚养下长大的,而佟佳氏正是隆科多的亲姐姐。
通过强调这层血缘关系,雍正不仅巩固了与隆科多的政治联盟,也为自己的统治增添了一分正统性。朝廷上下都能看出皇帝对这位"舅舅"的倚重。
在隆科多的辅佐下,雍正的统治逐渐稳固。但这种君臣关系中隐藏着潜在的危机,权力的天平终究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倾斜。
雍正三年,隆科多的权势达到顶峰。他不仅掌握着朝廷重要职权,还拥有直接任命官员的特权。
这样的权力让隆科多逐渐失去了警惕。他开始在朝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。
朝廷上下对隆科多的不满开始显现。他的次子品行不端,多次欺压百姓,而隆科多却选择包庇,这引起了众多官员的不满。
雍正收到了一份针对隆科多的奏折。这份奏折详细记录了隆科多家族的种种不法行为,成为了雍正处置隆科多的导火索。
随后展开的调查揭露了更多隐情。隆科多不仅大肆收受贿赂,还将这些赃物秘密藏匿在寺庙之中。
调查结果显示,隆科多利用职权为亲信谋取私利的行为已经形成了制度。他在任命官员时完全不顾朝廷规制,只看对方是否愿意行贿。
雍正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。首先是撤销了隆科多的所有职务股票杠杆如何申请,接着下令彻查其家产。